何伯金
何伯金(1947.03—2025.02.26),店口镇金岭村人,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。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连续七届担任金岭村党支部书记。1995 年被评为绍兴市农村百名“富民书记”、浙江省脱贫致富带头人,1996 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,2000 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,2019 年共和国 70 周年纪念奖章获得者。
风范永存
附《何伯金回忆录》中,有关创业奋斗片段稍作修改,以资缅怀。
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,随着社办企业、村办企业的兴起,我们金岭村也紧跟其上,首先办了个灯泡厂。村里领导要我去灯泡厂工作,负责材料采购和产品推销等事宜。
当时,办灯泡厂困难重重。在没有原材料,更没有技术的情况下,我们想方设法通过熟人或熟人的亲戚找关系。几经周折,我在店口二村找到一位亲戚,他有个侄子叫陈仙海,在上海亚字灯泡厂做财务总会计。通过陈仙海的帮忙,我们找来了两位退休老工人一起筹办灯泡厂。在两位老师傅的精心指点下,从建造厂房到设备安装,从原料采购到生产运营,用了半年时间就生产出首批灯泡,打响了农村集体办厂的第一枪,全体村民一片欢欣!灯泡生产出来了,如何打开销路?村领导指点我去江西、福建两地推销灯泡。这样,我便人生第一次踏上了去福建邵武之路。
列车缓缓进入邵武车站,窗外已是一片漆黑。下车后,才知火车站也没有电灯,只看到远处有几盏马灯的亮光往车站出口处移动,后来才知道是车站工作人员提着马灯来检票的。我下车一看,整列车下车出站的只有我一个人。已是夜深人静,初到这生疏之地,只能硬着头皮问车站的工作人员:“同志,去邵武往哪里走?”他们告诉我到邵武城里还有三四公里,要穿过前面的煤场一直往前走。这时,我的心更慌了,怎么办?天已黑且又下着雨,两边都是毛竹山,阴森森的。没办法,我只得鼓足勇气,快步往前走。
走着走着,忽然见到前面百来米外有一道微弱的光在移动,再定睛望去,觉得前面好像是个人,于是急忙朝前喊:“老表,老表”。那人回音:“啥人?”我一听是上海口音,就回话过去:“我是浙江诸暨的。”“噢,自己人,你等着,我过来。”那人很快来到我身边,问我:“你到这里来做啥?”我说:“我是去邵武推销灯泡的。”他说:“这里到邵武还有三四公里呢,你是不是不认识路?不怕,我带你去。”这人大约 50 来岁年纪,我顿时高兴起来,心想真是上天相助,碰到贵人啦!他带我到一家小旅馆门口,说就住这里吧,并帮我办理好登记手续,然后起身要走。我内心无比激动,不知如何谢谢他。那时我身上带着 700 块钱和一条“飞马牌”香烟。于是,我拉着他的手说:“师傅,慢来,我得谢谢你”,便拿出 100 元钱给他。他再三推辞说:“拿钱干啥!你这么年轻到外面来,不容易呀,你不认识路,我带你过来是应该的。”我一定要给他,他坚决不肯收。没办法,我又急忙从背包袋里把那条“飞马牌”拿出来要送给他。他一看是“飞马牌”香烟,很高兴,说:“飞马牌”香烟,阿啦上海人自己的香烟,好的,我拿一包吧。”我要整条给他,他不肯收;我一定要给他,他始终不肯收。最后他说:你一定要给我,要么我再拿一包好了。这样他只拿了二包香烟就回去赶路了。谢谢这位神仙般的大好人,特意专程送我到三四公里外的目的地。
又有一次,我去福建连城,连城那时候还是个小集镇,我下午 3 点多到连城后,就去供销社推销灯泡。走进供销社主任办公室,自我介绍一番后,便拿出随带的公社介绍信,展示我们厂生产的灯泡样品。他看了后,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,说他们那里灯泡很紧缺,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。当时我们厂生产的是 15W-40W 的小功率白炽灯泡。主任当场试了一下我随身携带的灯泡样品,对我说:“我和你先订 3 万只灯泡的合同(15W 一万只、25W 一万只、40W 一万只),钱明天给你汇去,你抓紧发货。”我内心万分激动,又一次订上这么大的一笔业务,真是感谢主任的诚信合作。
办好合同,已是下午四点多,我从供销社出来就急忙去找旅店。谁知走了好多地方,始终找不到旅店,后来碰到一个三轮车夫,他把我拉到一个祠堂门口,说这里有个理发店可以住宿。我进去一看,里面有个老头,是一个理发师傅,心想这哪里像是个住宿的地方呀?我便疑惑地问他:“师傅,这里能住宿吗?”他说:“有二个房间,只有 4 张床,每张床 5 元一晚。”我看了看时间,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,没办法,只得在这里苦宿一夜了。这祠堂很大,房子很陈旧,且没有电灯,可这天只有我一个人入住,我心慌意乱,这么大的一个祠堂,里面乌漆墨黑,楼上老鼠成群,乱窜乱跑,吓得我半死,统夜没有合上眼。由于晚上没有睡好,第二天便无精打采。之后几天,我力求找个有灯光的地方住宿,但由于那天受惊吓过度,精神恐惧混乱,患上了神经衰弱症。
七十年代过去了,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。1980 年,我和本村的何吉轩两人办起了我们金岭村第一家私营五金厂,主要生产小五金配件。1982 年我们两人分厂单干,各自办起了五金厂,并生产不同类型的五金产品,双方产品和业务互不影响。我开办的厂名叫“诸暨县杨梅桥金岭冷冻机配件厂”,何吉轩开办的厂名叫“诸暨县杨梅桥金岭过滤器厂”。分厂后,我们各自生产的产品也都销往杭州、广州等城市。那时,我自己办厂,虽然比较艰苦,但因当时原材料价格及人工费用较低,而产品价格比较理想,因此,效益比较可观。这样持续经营了二年后,企业形势蒸蒸日上,发展规模不断壮大,口袋里有点钱了,就带动村里的年轻人相继都办起了小五金作坊。1984 年,我在维持五金厂正常生产的情况下,筹集资金把父亲分给我的二间旧楼房拆掉,原址重新建造二间三层的楼房。当时建三层楼,在我们农村算是个奇迹,被村舍街坊一时传为美谈。
随着五金厂生产发展的需要,1985 年,我首先买了一辆南京产的双排客货两用车,1986 年又买了一辆上海产的桑塔纳轿车,1987 年建造 5 间 4 层楼房、又买一台 100 吨级的冲床设备,是当时店口五金发源地内第一个买大冲床的人,1988 年又买一辆进口福特牌轿车。记得1987 年买冲床时,由于冲床自身重量有 10 多吨,且当时道路狭小都是土路,动用了黄河牌大型运输车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拉到村口道地。途中,因道路狭小路基不实,曾多次陷入困境,车子不能移动。快到村口的时候,更是惊险,连车带冲床整车侧翻于路边田中,吓得我妻子胆颤心惊不可言语,所幸没有人员伤亡,冲床也完好无损。后来在店口矿山制品厂的周汉钦、黄永林等朋友的帮助下调来吊机,才把汽车拉正。三天后,我请来了诸暨设备安装公司派技术人员,用了三天的时间顺利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这台冲床投入生产的第一年,生意真的是意想不到的好,每天能产生 3000 多元的净利润。这样,不到半年就把冲床的购置成本 58000 元全部收回。
时代在变,我紧跟共产党改革开放政策的恒心没变;时代在变,我对企业做强做大的决心没变;时代在变,我对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雄心没变。上世纪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,当时我已具有一定经济基础,在金岭路口向中金村和金岭村购得征用土地 16 亩,建造 12 间三层办公楼、2400 平方米标准厂房和 500 平方米附属厂房,成立了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,并从单一生产的冷冻机制冷机等机械配件,开始引进生产冷冻机、制冷机、冷却塔等自动化整机系统工程生产线。2003 年,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,我又在杨梅桥工业区制冷工业院购得土地 54 亩,新建 25000 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和办公楼,专业生产自动化高端人工智能大型冷却塔工程设备,主要用于各大医院、商场、酒店、地铁、写字楼等全天候环境的系统工程。金诚所至,菱力尽显,制造非凡,冷却无限。目前,我们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有职工 125 人,专业技术人员 50 余人,通过近 40 年的不懈努力,“金菱制冷”已发展成为集科研、生产、销售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冷却塔及制冷设备专业生产企业,为制冷工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,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冷却设备分会理事,浙江省制冷空调理事协会副理事单位,国家专用冷却塔标准起草单位,上海理工大学紧密合作单位。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、国家级工程技术教育中心建设单位、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,并设有院士工作站。公司连续十余年被评为浙江省 AAA 级“守合同重信用”企业,2005 年,金菱 JNT 开式冷却塔成功通过 CTI 验证,成为全球拥有 CTI 认证的 14 家冷却塔制造商之一。
这些年来,我在带头创业致富的同时,始终不忘初心,带领村民共富,助力乡村振兴,积极参与公益事业。1981年担任党支部书记起,就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修筑董公到金岭宽 17 米的村级公路和拓宽硬化村内所有道路,完成全村水塘、水库全石砌砍护基,消灭全部露天茅坑,改造完善村电力设施,引导、鼓励有志青年创业创新,修缮金岭完小,新建村级办公大楼,设计开发新农村别墅群,开通硬化金牛岭公路,续修《暨阳金岭何氏宗谱》,成立金岭村慈善协会。2003年协助政府开发店口镇杨梅桥工业区,并率先动员村内的 8 家规模型企业落户工业区。自己先后为湄池大桥重建捐款 2 万、诸暨五泄禅寺扩建捐款 3 万、阮市镇中异地新建捐款 2 万、杨梅桥完小新建捐款 2 万、续修《暨阳何氏宗谱》捐款 5 万、诸暨视瞻禅寺扩建捐款 2 万、金岭村慈善关爱协会捐款 2 万、修建里平坞第一世祖坟捐款 5 万、开通金牛岭公路捐款 5 万、诸暨市孝德文化研究会阮市协会捐款 1 万……40 多年来,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公益捐款和困难救助等支出达百万元。
(2023年,何伯金口述,唐根法整理)
2025 年2月26日5时10分,何伯金同志在浙江诸暨,因病医治无效,永远地离开了我们,享年79岁。
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发文缅怀何伯金通知,全文如下:
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,深切悼念全国劳动模范、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、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,我们敬爱的何伯金同志。他的离去,让我们沉浸在无尽的哀伤之中,无以言表。
1985年,何伯金同志怀着炽热的信仰,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旋即投身于金岭村村委会工作。自1991年起,凭借超凡的领导才能与群众毫无保留的信任,连续7届任金岭村党支部书记。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他将全部心血倾洒在这片土地上,一心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。他带领村民们攻坚克难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改善基础设施,使金岭村旧貌换新颜,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。正因如此,他荣获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浙江省 “脱贫致富带头人” 的光荣称号,成为乡村发展征程中熠熠生辉的楷模,为乡村振兴立下了不朽功勋。
1983年,何伯金同志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远见,毅然创办诸暨县华发冷冻机设备厂,也就是我们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。创业之路荆棘丛生,但他始终坚守 “笃诚、敏睿、实效、共进” 的核心价值观,宛如定海神针,引领全体员工无畏前行。从最初的手工作坊,到如今行业内的领军企业,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汗水。他不断推动技术创新,拓展市场版图,为中国制冷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在行业发展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是我们公司当之无愧的开拓者、领路人,那盏永远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明灯。
何伯金同志不仅是商业领域的佼佼者,更是心怀大爱的慈善家。40余年来,他始终热心公益,积极投身慈善活动,践行企业家的责任担当。他关注贫困学子的教育,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,助力受灾地区重建家园。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,完美诠释了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,彰显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,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由衷钦佩。他的善举,如同点点繁星,照亮了无数身处困境之人前行的道路,给予他们希望与力量。
如今,斯人已逝,幽思长存。何伯金同志的一生,是艰苦奋斗、拼搏进取的一生,是开拓创新、敢为人先的一生,是无私奉献、心怀大爱的一生。他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,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 “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,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,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” 的劳模精神。他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,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,这份财富将化作永恒动力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浙江金菱人在未来的道路上,乘风破浪,勇往直前。
在此,我们向何伯金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沉痛的缅怀。愿何伯金同志在天堂安息,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,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征程中,始终秉承他的理念,为公司的持续发展、为社会的进步繁荣,全力以赴,不懈奋斗。
何伯金同志千古!
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
2025年3月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