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认证:
生产厂家: 0
联系方式:
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,数据中心的发热量急剧增加,传统风冷技术难以满足散热需求,液冷技术的优势愈发凸显。从最初的高性能计算领域,如超级计算机、人工智能训练等,逐渐向普通的数据中心应用场景拓展。互联网、金融、电信运营商等行业对液冷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,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开始采用液冷技术来解决散热问题。目前主要的液冷技术包括冷板式液冷、浸没式液冷和喷淋式液冷等,未来各种技术将不断发展和完善。冷板式液冷技术相对成熟,应用较为广泛,但随着芯片功率的不断提升,浸没式液冷的优势逐渐显现,其能够更直接、高效地对发热部件进行散热,预计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。喷淋式液冷则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优势,未来也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。本文主要就冷板式和浸没式两种冷却方式做一个大概的比较,对于两相的喷淋式液冷,笔者认为其仍然有非常多的技术问题,而且考虑到两相的冷却方式目前还必须使用氟化液,这个在我其它的文章里已经分析过氟化液未来的形势,所以在本文就不做赘述了。
首先,先总体介绍一下冷板式冷却和浸没式冷却:
冷板式冷却
冷板冷却基本上,“接触式”“芯片直触式” 或 “液冷芯片式” 冷板冷却用液冷散热器取代了老旧、低效的风冷金属翅片式散热器。顾名思义,它在中央处理器(CPU)或图形处理器(GPU)上方安装一块金属板,热量通过导热材料(如导热硅脂)从芯片传递到金属板上。由于该金属板通过液体进行冷却,而液体的导热性能比空气好得多,所以金属板能够吸收这些热量。
受热后的液体从金属板流经冷却液分配单元(CDU)进入设施水循环系统。这个水循环系统可能连接到冷却器,甚至是冷却塔,然后再流回到金属板。由于冷板仅冷却中央处理器(CPU 通常占总热负荷的 60% - 70%),所以仍需使用风冷来冷却其余 30% - 40% 的热负荷。这使得冷板技术成为一种混合解决方案,涉及液体冷却和风扇风冷两种方式。
在电子和信息技术领域,冷板可能是最受欢迎(也是最古老的一种)的液冷形式之一。尽管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它比风冷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效率,但成本、复杂性和潜在风险阻碍了液冷的大规模应用。
典型的冷板式冷却结构示意图
单相浸没式冷却
单相浸没式冷却具有冷板的性能和效率优势,却没有冷板增加的成本、复杂性和风险。在单相浸没式冷却中,服务器垂直安装在绝缘冷却液池中。与两相浸没式冷却类似,冷却液通过与服务器组件直接接触来传递热量。受热后的冷却液从机架顶部流出,通过连接到温水回路的冷却液分配单元(CDU)进行循环。这个回路在另一端结合了冷却塔或干式冷却器,作为最终的散热形式。最后,冷却后的液体从热交换器返回到机架中。
许多已经改用单相浸没式冷却的设施都对其简单性印象深刻,这意味着前期成本更低、操作更容易且维护更少。
典型的冷板式冷却结构示意图
浸没式冷却和冷板式冷却在数据中心应用中各有优缺点,以下是相关对比:
散热效率:
冷板式冷却:
优点:散热效率较高。通过冷却液体流经金属制冷板对发热器件进行接触式降温,能有效带走热量,相比传统风冷散热有很大提升。并且冷板与发热器件的接触面积较大,热量传递较为充分。
缺点:由于冷却液不直接与电子元器件接触,而是通过冷板进行热传递,所以在散热效率上相对浸没式冷却稍逊一筹,对于超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,可能无法满足极致的散热需求。
浸没式冷却:
优点:散热效果非常好。发热电子元器件直接与制冷液接触,热量可以直接高效地传递给冷却液,能够快速带走热量,对高功率、高密度的数据中心散热优势明显。例如,在一些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,浸没式冷却可以确保服务器等设备在高负荷运行下保持稳定的温度。
缺点:如果冷却液的循环和换热系统设计不合理,可能会出现局部热点或温度不均匀的情况,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。
设备兼容性与改造难度:
冷板式冷却:
优点:对发热器件的要求较低,安装较为简捷。不改变服务器主板原有的形态,而是在保留现有服务器主板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实现,拆卸和安装都比较方便,在技术、产业以及规模化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可行性。并且可以利用现有数据中心的部分基础设施,降低了改造的难度和成本。
缺点:冷板与服务器等设备的连接部位需要进行密封处理,以防止冷却液泄漏,如果密封设计或安装不当,可能会出现泄漏问题,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。
浸没式冷却
优点:对设备的形状、尺寸等要求相对较低,因为整个设备是直接浸没在冷却液中的,无需过多考虑与传统风冷散热结构的兼容性问题。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器和设备,对于新建的数据中心或者大规模改造的数据中心来说,设计和布局上更加灵活。
缺点:很难适配老设备,对现有数据中心的改造难度大。需要对机房的结构、布局进行较大的调整,包括密封处理、冷却液储存和循环系统的安装等,改造过程复杂且成本较高。
成本:
冷板式冷却:
优点:初期投资成本相对较低。冷板及相关的冷却系统部件相对简单,成本相对较低,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现有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,减少了新建数据中心的投资。并且冷板式液冷技术发展较早,市场成熟度较高,产品供应和产业链相对完善,成本也更容易控制。
缺点:维护成本较高。冷板与服务器等设备的连接部位可能会出现泄漏、腐蚀等问题,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,增加了维护成本。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,冷板内部可能会积累污垢或沉淀物,影响散热效果,需要进行清洗或更换。
浸没式冷却
优点:长期来看,运行成本可能较低。虽然初期建设成本较高,包括冷却液的采购、密封容器的建设、冷却液循环系统的搭建等,但由于其散热效率高,能够减少能源消耗,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。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中,节能效果显著,长期运行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费。
缺点:建设成本高。需要大量的冷却液,并且对冷却液的品质要求严格,例如要求冷却液具有高绝缘性、低黏度、无腐蚀性等,这使得冷却液的成本较高。同时,浸没式冷却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复杂,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,增加了人工成本。
对于很多客户都比较担心浸没式冷却的成本比较高,所以就浸没式冷却的成本,在这里做一个单独的分解:
设备购置成本:
液冷相关设备:这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,包括绝缘液、微型泵、管道、热交换器、液冷散热器、防滴漏连接器、密封机箱和机架式分液器等。例如,采用高品质的绝缘液和先进的热交换器,能够确保冷却效果,但价格也相对较高。如果是大规模部署,这些设备的采购成本会占据较大比例。
服务器适配成本:服务器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造和适配,以适应浸没式冷却的要求,例如增加密封设计、改进接口等,这也会增加服务器的成本。
安装与施工成本:
液冷系统安装:安装浸没式液冷系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,包括管道的铺设、设备的安装调试等。由于液冷系统的复杂性,安装难度相对较高,所需的工时和人力成本也会比传统风冷系统更高。
机房改造:为了适应浸没式冷却,机房的布局和结构可能需要进行改造,例如增加液冷设备的放置空间、优化管道布局等,这也会增加施工成本。
运行与维护成本:
冷却液维护:冷却液需要定期检测和维护,以确保其性能和质量。例如,需要检测冷却液的绝缘性、腐蚀性等指标,必要时进行更换或补充。冷却液的成本较高,而且更换过程也较为复杂,会增加维护成本。
设备维护:液冷系统中的设备,如微型泵、热交换器等,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,以确保其正常运行。这些设备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,而且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。
电力成本:虽然浸没式冷却可以提高能源效率,降低制冷能耗,但液冷系统本身也需要消耗一定的电力。例如,微型泵的运行、冷却液的循环等都需要电力驱动,因此电力成本也是运行成本的一部分。
其他成本:
研发成本:对于一些企业来说,研发浸没式冷却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,这些研发成本也会间接影响到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。
培训成本:操作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,以掌握浸没式冷却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技能,培训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。
总体而言,在建设初期,浸没式冷却数据中心的投资成本可能会比传统风冷数据中心高。但从长期运行来看,由于其节能效果显著,能够降低运行成本,因此综合成本可能会逐渐降低。具体的成本差异会受到数据中心的规模、功率密度、冷却液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
可维护性与管理难度:
冷板式冷却
优点:维护相对方便。可以单独对冷板或其他冷却系统部件进行维护和更换,不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拆卸,减少了维护的时间和成本。并且冷板的结构相对简单,易于检查和维修。
缺点:需要对冷却液的循环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,确保冷却液的流量、压力等参数正常,以保证散热效果。同时,由于冷板与设备的连接部位较多,需要对这些部位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,防止出现泄漏等问题。
浸没式冷却:
优点:一旦系统稳定运行,日常维护工作相对较少。因为冷却液是循环使用的,不需要频繁更换,而且设备都浸没在冷却液中,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,设备的稳定性较高。
缺点:可维护性差。如果设备出现故障,需要将设备从冷却液中取出进行维修,这一过程比较复杂,可能会影响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。而且冷却液的处理也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,增加了维护的难度和成本。
空间利用率:
冷板式冷却:
优点:空间利用率高。设备可以紧密地放置在冷却液中,无需考虑空气流通的空间,能够节省大量的机房空间。对于空间有限的数据中心来说,这是一个重要的优势。
缺点:需要专门的空间来放置冷却液储存和循环系统,如果数据中心的空间布局不合理,可能会影响其他设备的安装和使用。
浸没式冷却
优点:对机房空间的要求相对较低。可以在现有的机房空间内进行安装,不需要对机房的结构进行大规模的改造,适用于空间有限的数据中心进行小规模的升级改造。
缺点:由于需要留出空气流通的空间,以及冷板和冷却管道的安装空间,所以在空间利用率上相对较低。
其实对于冷板式冷却或者浸没式冷却,两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,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互为补充的形式,对于冷板式冷却,目前相对来说更为成熟,但是如上面分析的内容,其仍然有很多缺陷,需要解决。对于浸没式冷却,虽然其在效率和系统稳定性上更有优势,但是因为其是一个全新的冷却方式,仍然面临着硬件质保,设计标准,消防审批等诸多环节的问题,这些也都制约着其快速的普及,未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动两个方向的技术的落地和普及。
信息来源:飞驰动力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