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公众号

秘书处联系方式战略合作伙伴返回主站页面

产品与技术/ Products and Technology

  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 >  产品与技术  >  技术前沿  >  数据中心两种主流冷却方式浸没式和冷板式冷却对比
数据中心两种主流冷却方式浸没式和冷板式冷却对比
发布时间: 2025-02-19

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,数据中心的发热量急剧增加,传统风冷技术难以满足散热需求,液冷技术的优势愈发凸显。从最初的高性能计算领域,如超级计算机、人工智能训练等,逐渐向普通的数据中心应用场景拓展。互联网、金融、电信运营商等行业对液冷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,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开始采用液冷技术来解决散热问题。目前主要的液冷技术包括冷板式液冷、浸没式液冷和喷淋式液冷等,未来各种技术将不断发展和完善。冷板式液冷技术相对成熟,应用较为广泛,但随着芯片功率的不断提升,浸没式液冷的优势逐渐显现,其能够更直接、高效地对发热部件进行散热,预计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。喷淋式液冷则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优势,未来也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。本文主要就冷板式和浸没式两种冷却方式做一个大概的比较,对于两相的喷淋式液冷,笔者认为其仍然有非常多的技术问题,而且考虑到两相的冷却方式目前还必须使用氟化液,这个在我其它的文章里已经分析过氟化液未来的形势,所以在本文就不做赘述了。

首先,先总体介绍一下冷板式冷却和浸没式冷却:

冷板式冷却

冷板冷却基本上,“接触式”“芯片直触式” 或 “液冷芯片式” 冷板冷却用液冷散热器取代了老旧、低效的风冷金属翅片式散热器。顾名思义,它在中央处理器(CPU)或图形处理器(GPU)上方安装一块金属板,热量通过导热材料(如导热硅脂)从芯片传递到金属板上。由于该金属板通过液体进行冷却,而液体的导热性能比空气好得多,所以金属板能够吸收这些热量。

受热后的液体从金属板流经冷却液分配单元(CDU)进入设施水循环系统。这个水循环系统可能连接到冷却器,甚至是冷却塔,然后再流回到金属板。由于冷板仅冷却中央处理器(CPU 通常占总热负荷的 60% - 70%),所以仍需使用风冷来冷却其余 30% - 40% 的热负荷。这使得冷板技术成为一种混合解决方案,涉及液体冷却和风扇风冷两种方式。

在电子和信息技术领域,冷板可能是最受欢迎(也是最古老的一种)的液冷形式之一。尽管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它比风冷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效率,但成本、复杂性和潜在风险阻碍了液冷的大规模应用。

典型的冷板式冷却结构示意图

单相浸没式冷却

单相浸没式冷却具有冷板的性能和效率优势,却没有冷板增加的成本、复杂性和风险。在单相浸没式冷却中,服务器垂直安装在绝缘冷却液池中。与两相浸没式冷却类似,冷却液通过与服务器组件直接接触来传递热量。受热后的冷却液从机架顶部流出,通过连接到温水回路的冷却液分配单元(CDU)进行循环。这个回路在另一端结合了冷却塔或干式冷却器,作为最终的散热形式。最后,冷却后的液体从热交换器返回到机架中。

许多已经改用单相浸没式冷却的设施都对其简单性印象深刻,这意味着前期成本更低、操作更容易且维护更少。

典型的冷板式冷却结构示意图

浸没式冷却和冷板式冷却在数据中心应用中各有优缺点,以下是相关对比:

散热效率:

冷板式冷却:

 

浸没式冷却:

 

设备兼容性与改造难度:

冷板式冷却:

浸没式冷却

 

成本:

冷板式冷却:

浸没式冷却

对于很多客户都比较担心浸没式冷却的成本比较高,所以就浸没式冷却的成本,在这里做一个单独的分解:

总体而言,在建设初期,浸没式冷却数据中心的投资成本可能会比传统风冷数据中心高。但从长期运行来看,由于其节能效果显著,能够降低运行成本,因此综合成本可能会逐渐降低。具体的成本差异会受到数据中心的规模、功率密度、冷却液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

可维护性与管理难度:

冷板式冷却

浸没式冷却:

空间利用率:

冷板式冷却:

浸没式冷却

其实对于冷板式冷却或者浸没式冷却,两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,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互为补充的形式,对于冷板式冷却,目前相对来说更为成熟,但是如上面分析的内容,其仍然有很多缺陷,需要解决。对于浸没式冷却,虽然其在效率和系统稳定性上更有优势,但是因为其是一个全新的冷却方式,仍然面临着硬件质保,设计标准,消防审批等诸多环节的问题,这些也都制约着其快速的普及,未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动两个方向的技术的落地和普及。

 

信息来源:飞驰动力公众号

关于协会帮助中心会员服务联系方式
  • 扫描关注协会微信